讲述软件人的故事第五季--许轩奇

作者: 时间:2022-06-15 点击数:251 字号:


从懵懂无知到渐入佳境,从默默无闻到登上最高领奖台。我在东大成就了自己,也用自己的努力回报了东大。四年时间不长不短,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我不能保证做得比现在更好,但我坚信一定不会更差。四年走来,有运气使然也有努力的回馈。毕业之际,谨以此文总结自己四年的经历过往,并希望能以自己的经历,影响未来的学弟学妹们。

 ——题记


初入东大——优秀是一种选择

同大多数人一样,初入大学的许轩奇一脸迷茫。第一次住校、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要自己一个人面对未来未知的挑战。

大学的第一课是军训,当时的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既然做,就要做好。于是他抓住一切吃苦的机会,带队喊口号、加入加强排加训直到最后被选入军训成果汇报的方阵。他不求成为最好的那个,只求无愧于自己。于是他拿到了东北大学军训“优秀学兵”荣誉称号,这是他到大学以后的第一个奖励。这样的态度从军训开始,贯穿大学的四年,成为了他不变的处事原则。

很幸运,最初的他没有选择平庸。大学的第一课教会了他要认真。本着这样的态度,他选择了担任班内的学习委员,组织晚自习、为同学们传达学习上的通知,学生工作的责任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份责任也成为了严格要求自己的标准,对学习、对工作丝毫不敢懈怠一分。

大学四年里,在学业成绩方面,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十余项奖励和荣誉称号。选择成为优秀的人,是他最开始的选择。对于普通的他来说,成为最好的那一个或许看似遥不可及,但是对自己问心无愧,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学习生活照


接触科研——尝试是一种胆量

他积极参与科研,在本科阶段拥有多段不同方向的深入科研经历。为了了解到课本以外的前沿知识,接触到行业内最前沿的技术和需求。他选择在课余时间主动加入老师的实验室,锻炼自己实践和科研的能力。他曾在李丹程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第一年首战失利,他不甘心,第二年、第三年再战。终于他取得了奖项,同时自己开发的小程序也获得了最高日活上百的成就。他曾在谭振华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计算机视觉和ROS的研究;在毛克明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强化学习的研究。他也通过层层选拔,于大二年级进入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院士的DAO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业背景下的结构化数据预测的任务。目前成果形成专利和论文各一项,准备投递SCI一区期刊。与此同时,他又选择毛遂自荐,联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导师,进一步将自己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为了积累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学术视野与专业知识,他也积极投身科技竞赛当中。他曾参加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第十一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他选择了向着人生中最崎岖的路途前进。在保证自己日常学习和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将课余时间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尝试中有学习的过程,也有对自他认知的不断更新。这也激励着他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竞赛科研照


创新创业——热爱是一种态度

出于对创新创业的热爱,他在大二学期末,开始自己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之路。他首先加入了“云工企服”团队,项目成功入驻东北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在疫情期间助力线上办公。他作为团队内的技术负责人以及核心成员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团队期间,他利用所学的前端知识完善了产品的前端代码,并撰写了产品文档。虽然这第一次尝试止步于省赛,但这为他带来经验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契机。不久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舞指科技”团队。凭借着专业和技术的优势,他成为了舞指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合伙人以及技术总负责人。

从那时开始,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市场需求并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团队内的成员们一起开发了多款软件硬件产品。包括多个版本的“妙手回声”微信小程序、“语灵手巧”手语学习App等。同时主导参与手势识别算法与手语翻译算法的迭代,构建深度神经网络对手势信号进行分类分析。模型成功落地并应用在实际场景中。团队的产品可作为信息无障碍辅助器具帮助聋人和听人搭建起双向沟通的桥梁。

比赛获奖照


当然,作为公司里的技术负责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技术攻关、需求分析、人员统筹、进度管理……软件从需求到实施再到产品中间的每一环对他来说都是不小的难题。虽然这些一度让他陷入泥潭,但他没有轻易放弃。有技术难题就专攻技术来解决代码和技术方案上的问题;有人员上的问题,就发掘身边优秀的同学一起参与项目。他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也相信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超乎想象的潜力。热爱的力量,帮助他克服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与挑战。


今天的他——成功是一种必然

凭借在舞指科技团队里做出的技术优势,他和他的团队在2020-2021年参加了国内与国际诸多科技创新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就包括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两个七星级竞赛的国家级金奖,是东北大学历史上唯一在这两个七星级竞赛中同时取得金奖的团队。另外还包括Generation Impact Fellowship中国区冠军、第七届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球生物经济挑战赛全球四强、阿里巴巴全球诸神之战创业大赛总决赛16强、2021深圳“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数十个国内外科创赛事的大奖。

他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前往南昌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那半个月的时间。当时团队在赛前被选中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展,作为全国六个代表项目之一为总理以及参展嘉宾媒体展示成果。一时间,数不清的任务压在了包括他在内的前往比赛现场的三名成员身上。然而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布展和赛前的几个日夜里,他们分工明确,夜晚设计展台视觉效果、改进演示代码、调整答辩整体表现;白天一遍又一遍地模拟路演和演练展会领导的参观过程。烂熟于心的稿子、一次又一次耐心介绍,最终换来的是孙春兰副总理、吴岩司长等领导及参展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他也和团队成员一起接受了CCTV1焦点访谈、CCTV科教、CETV、新华社、新华网、湖南卫视等各大媒体的专访。他在CCTV科教的专访中这样说:“他们这样的青年学生要敢想敢闯敢创,不断尝试,抓住机会。”

答辩展示照


他的大学四年就是这样,从零开始,一切源于自己对于当初对于优秀的选择,源于对所做事情的热爱和尝试。或许当初的那个初入东大的少年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在总理和国务院办公厅的指示下前往西安残特奥会的现场为聋人朋友们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今的他已经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录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大学生活“最优路径”是什么?事实上最开始的他也不知道。他像是一个拿着榔头找钉子的木匠,只不过更认真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更敢于去做他没做过的事情、更热爱他正在做的事情。他大学生活的小钉子不一定都敲对了位置,但是每一下敲击,都有着属于他自己的故事,这些才是他走到今天的“最佳路径”。

创造,刷新,再出发。未来的路,他也会这样走下去。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创新路195号 电话:(024)83680498  传真:(024)83680522 邮编:110169